本次疫情使14亿中国人如临大敌,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在按照政府部署积极抗疫防疫,恢复生产的同时,作为长沙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我院联合院内多部门技术力量,基于急性传染病疫情的传播与救治需求,以应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以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不确定的未来需求”适应性为目的,参照“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控制”的工作特征,在地理信息领域进行探索,开展对韧性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一、研发“疫情地图”,演算事件的动态发展规律与扩散状态,辅助政府决策。
我院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力量,服务于防控疫情的政府机构。从2月7日起,组织人员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组织研发“疫情地图”。每天根据官方发布的疫情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内容涉及疫情小区、发热门诊、定点救治医院、定点酒店、病人活动轨迹、防疫物资等信息。同时还利用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社区、房屋、重大场所、交通、药店、学校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制作疫情现状分布图、医疗资源分布图、疫情分析预警图、关键人群活动轨迹图等一系列专题图。
在开展“疫情地图”制作的同时,我院还组织了一支系统研发小组,专门在我院开发完成的城市治理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的基础上,增加“疫情地图”模块。通过系统可视化模拟预演,演算事件的动态发展规律与扩散状态,并且计算各类事件对社区管理、学校复学、企业复工的影响,帮助决策部门知晓事件发生后各种可能的复杂动态过程,并分析响应措施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提高各种安全事件的决策水平和响应能力。
(图:疫情地图-医疗资源分析)
(图:疫情地图-疫情监测)
(图:疫情地图-轨迹追踪分析)
二、响应城市健康建设要求,启动对长沙城市空间潜在风险地区的识别工作,为后续的专项规划和控规编制奠定空间分析的预见性和引导性。
早在武汉封城之际,我院就配合市局开展特殊时期城市运行的前期研究,并针对长沙可能的突发情况提出应急管理措施,包括大型隔离救治医院选址、应急交通组织方案、市政基础设施正常运转等方面。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不仅表现在眼下,随着全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城市安全的空前关注。近两个月来中央下发了各项政策文件,城市安全俨然成为中央高层面向全国层面的重大部署。如何在应急状态下保证城市能够安全有序的运行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院现正在开展《基于城市安全的空间风险识别和规划对策研究》,一方面反思近年来已编专项规划在应对城市安全问题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长沙城市可能出现的灾种识别,叠加人口密度、重要场所设施、高层建筑等承灾因子,预判灾害在空间上的可能分布,为后续的专项规划和控规编制奠定空间分析的预见性和引导性,为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决策提供参考。
(图:《基于城市安全的空间风险识别和规划对策研究》技术路线)
根据目前的阶段成果,我院建议在总体规划层面新增部分内容,并对部分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和新编,同时开展相关技术标准等研究。在总体规划层面:
一是在规划理念上新增韧性城市、健康城市相关要求,构建城市-社区的空间治理网络体系,发挥规划在基层治理的作用。
二是将各类灾害防治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在双评价阶段补充梳理重大安全隐患事项和危险空间,作为刚性底线管控,制定对这些区域的清单式管控要求。具体修改和补充内容包括:
三是空间结构方面。向“大集中、小分散”结构转变,建设“人口有机分散、产业高度协同、功能有序布局”的主体功能区,实现单个功能区内工作、生活、商务以及产业协同,功能区之间通过生态廊道联通。
四是交通网络方面。结合城市快速干道或城市主干道实施“刚弹相济”的交通防控体系,预留生命安全通道(紧急情况下可快速保障资源供应调配、快速疏散),制定支撑总规目标的防灾对策。
五是划定战略留白用地。这些留白用地既可以为优化提升城中的重要功能预留战略空间,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弹性,又可应对不时之需,为城市安排应急避灾设施。
六是结合城镇体系规划选址大区级的综合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中心,负责本区域的灾情监测与应急管理,维持极端情况下的生命支持系统。